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法明传[2024]173号
2
中共中央
3
起源 解读 龚
4
赵紫阳
5
妈 分享 回
6
南京李志
7
写小说
8
中美友好合作故事
9
百度
10
今日热点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法明传[2024]173号
2
中共中央
3
起源 解读 龚
4
赵紫阳
5
妈 分享 回
6
南京李志
7
写小说
8
中美友好合作故事
9
百度
10
今日热点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市管干部“龚书记”免职迷局
近视的孩子有救了!国内最新近视防控矫正技术,不手术,扫码进群即可了解!
法明传[2024]173号:1月1日起,未用示范文本提交起诉状,部分法院将不予立案
法明传[2024]173号:1月1日起,未用示范文本提交起诉状,部分法院将不予立案
2025.1.1起,全国法院全面推进应用民事起诉状、答辩状示范文本(附下载链接)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我的母校——林西中学
Original
白续贵
风瞬
2024-09-05
2009年春夏之交,我最崇敬的邢康和邵青云老师从北京回赤峰探亲。
这一消息惊动了在赤峰的林西中学老教师联谊会,组织者通知在赤峰的旧友同仁,尽地主之谊,为邢、邵一行接风洗尘。
老同志到了一起,倍感亲切。
人至桑榆之年,面貌几乎一年一改版,更加珍惜每次的重逢。
问候、叙谈、回忆、追思,总局限在林西中学的框架中。
1953年,经昭乌达盟上报,由内蒙古自治区批准,在林西建立一所地区性中学,担当起林西、克旗和大板的中学教育,初名为林西中学。
林西中学校址选在林西西门里路北。
在伪满时期,这里是日伪宪兵队所在地,解放后改为县大队驻地。
春季动工,建砖瓦结构的教室24间,土墙瓦盖办公室5间,同年九月一日开学。
建校时仅3个班,150名学生,职工15人,首任校长是来自林东中学的教导主任才喜。
1954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乌兰夫发布命令将林西中学命名为“内蒙古林西中学”。
1956年扩大了招生,达到八个班,师资除了地区调配、内蒙师院毕业生和师专毕业生之外,还有来自上海和北京的支边知识分子,仅这一年就充实了十几个教师,他们中间的许多人都成了林西中学的师资元老和精英,为林西中学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到了1958年,林西中学在全盟已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1959年县政府将林西北广场改为他用,为了解决室外集会等大型活动场所,决定从西门外北街大队的园田中划拨给林西中学四十亩,建立了四百米的标准跑道,并搭起了观礼台,取代原北广场的社会地位。
由此林西中学形成了城里城外两个大的格局,
占地面积在全盟同类中学中名列前位。
林西中学自成立起,就成为林西的最高学府。
她既是我的母校,也是我在这里从教十年的地方,是她伴着我度过了整个少年和青春。
在小学我青睐于她,上中学我受益于她,文革时,我与她患难与共,工作时我投身于她。
这里有我敬仰慕念的恩师,有朝夕相处的同事,更有众多的一校同窗的学友,还有那些令我刻骨铭心的往事。
1962年,我考入了林西中学读书,从此我的学习生活纳入了林西中学的治学氛围中。
现在回忆起来,学校的整体精神面貌可以用“抗大”精神予以涵盖,那就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团结”体现在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体现在各科的通力合作,体现在高低年级的联谊互动,更表现在学校内部活动以及参与社会活动中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学校的荣誉感。
“紧张”也是母校的主要面目特征,这里有严格的作息时间,除了正常授课外,还有早晚自习,由值周老师和学生负责监督管理。
学校的纪律是严明的,教导处专门负责校纪校风教育和检查。
有位上海支边的历史教员秦全中是教导处主任,“凶神恶煞”,大有日本教官的典型形象,每当间操或是集会,只要他在前面背手一站,学生便不敢轻举妄动,所以他是纪律的象征,是秩序的守门神。
其实他对学生爱在心里,当具体批评和教育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学生在望而生畏之中从内心对他十分敬重。
“严肃”也是林西中学的立校传统。
教务处、教研组对教师的教态、教风、教学方面进行有效的把关和监督,每个教师,每节课都来不得半点虚伪和水分。
我记得一位语文老师在一次上课时,开始就十分严肃地向学生们检讨:
“对不起,我在昨天上课板书时,不慎将大地的‘地’写成了‘的’,这是我教学中的失职,请原谅!
”这种求真务实、为人师表的举动更让我们肃然起敬。
还有一位生物老师叫傅文,他是内蒙古具有权威性的中学生物教员,为了辅助教学,他自己建立一块植物实验基地,并指导我们具体操作。
那是一个充满生机朝气的校园。
学校的环境优美,整洁的教室被绿色的林带划格,更显错落有致。
在操场上,各种体育器械应有尽有。
有一位中学最“大”的老师叫刘昆,
我之所以说他最大,是因为他的学生最多,不分年级和班级;
他的课堂也最大,那是室外果园和田园……他是一位劳动老师,他在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的基础上建设着校园,创勤工俭学的收益。
学校后院笔直的榆树墙都出自他的修剪,春华秋实的菜园是他园丁劳艺的结晶。
当时的校园布局是那么得体,几乎没有不足和多余。
林西中学除了上级投资之外,更体现了自力更生的办学精神。
学校有木工和铸造车间,自己建立砖厂。
许多修房盖屋、修造桌椅事宜都出自师生自己之手。
为了学校的园田,每到春季学生集中拾粪送粪,为了冬季取暖,一到秋季学生集中拾柴,学校的柴垛如同一座“金山”。
劳动的理念深深地埋在每个学生的心中,成为人生创业的力量之源。
当下课的钟声敲响,各班的学生都走出教室,开始丰富多彩的室外课间活动,校园充满了欢声笑语。
学校为了培养学生的特长和爱好,各学科都成立了课外活动小组,组建了各种队伍,每当下午文体活动时间(100分钟)全面开花,各就各位,极大地满足学生的激情和好奇心理。
我在中学曾参加过考古小组、美术小组,还先后是红领巾歌舞团和红旗歌舞团的主力。
体育队伍包括田径、篮球、足球、乒乓球、滑冰等。
这些团体和队伍不仅培养了人才,而且在林西的有关文体赛事中都一展风采,为发展林西的文化体育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说到文体:
有两位教师令人难忘。
一位是刘万春,他短小精悍,虽毕业于内蒙古师专生物系,但他一专多能,尤其是在体育各项运动中身手不凡。
在他任音体美教研组长期间,也正是林西中学文体事业发展的鼎盛阶段。
这与他出色的组织领导能力息息相关。
另一位是陈计春老师,尽管是驼背罗腰,一旦背上手风琴或是拉起小提琴,那是特殊美的塑姿。
中学红旗歌舞团和红领巾歌舞团都听令他的指挥棒下。
这“二春”确实为文体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迎来了中学百花盛开的盎然阳天。
“劳卫制”达标如火如荼,
有关各项比赛争芳斗艳。
如:
1960年,中学男子篮球队在全盟取得冠军,盟又抽调其中六名主力队员加入盟队参加自治区比赛,又得到金牌,继而内蒙组队参加全国比赛,有林西中学的五名主力队员,又获得全国第一名。
再如滑冰、体操、田径等方面,林西中学的参赛队伍在全盟都是夺冠的有力竞争者,在自治区也能一展风姿。
“红旗歌舞团”和“盅碗舞”、“鄂尔多斯舞”及无伴奏四部混声大合唱不仅在全盟获得奖牌,而且还代表昭盟参加了自治区演出。
其中“盅碗舞”又代表自治区参加全国汇演,受到好评。
此外学校的文艺汇演、春秋季运动会、球类比赛等已成制度化,师生同台献艺、同场竞技的生动场面历历在目。
这是真实而成功的素质教育的实践,林西中学可以说做到了尽善尽美。
那是一段教育健康发展的鼎盛时期,那时学生的校园生活没有社会压力,没有家庭压力,也没有自我压力,在这里不仅知识得到充实,而且在轻松的氛围中,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愉悦。
令人不能忘记的是,林西中学曾受到两次大的政治风波的冲击,给人们的心理存留下深深的伤痕。
1957年全国进行一场反右斗争,作为林西高等学府的林西中学自然就成了这场运动的重中之重。
县委直接派工作组进驻林西中学,经过学习和发动阶段,引导知识分子向党交心。
在梳辫子、排椅子的阶段有几位教师被戴上“右派”的帽子,反右运动的扩大化,无疑让林西中学教职工在思想上和工作中不得不谨小慎微。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命脉,而评判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高低,高考则是评判平级学校的一把尺度。进入六十年代,林西中学作为北部的重点中学,就将提高大学升学率作为治校的主要目标,与赤峰二中抗衡。
六三、六四、六五届高考,林西中学都比赤峰二中略逊一筹,于是林西中学将希望寄于六七、六八届的身上,决心打一个翻身仗,
不仅在师资和管理上下大功夫,而且在生源上做了文章。
1965年我是初中应届毕业生,记得在报考之前,班主任分别对学习好的学生做升高中的思想动员,我因家庭经济的实际还是填报了中专的志向。
记得报“包头钢铁”和“辽宁水利”两个志愿,第三志愿是林西高中。
到了录取时,平时学习一般的都被中专录取了,而我最后只是在林西高中录取的名单上看到有我,当时很是感激母校收下我这个中专落榜的学子,只好一心志在高考一条路。
事情揭案于文化革命期间,1967年初,一个战斗队占领了中学教导处,并将保存的学生档案翻弃于一边,许多学生都围了上去,从中翻找自己的档案想看个明白,其中我同届的一位朋友手提着一盒案卷给我送来,那是当年我在初三、三的全体学生的卷盒,我急忙找到了自己的文档,其中有一张中考政审表,在“学校意见”一栏中,清楚地写着这样一句话:根据该同学的政治表现不宜录取,我愕然了,再仔细地翻阅所有,发现了一个共性问题,凡是平时学习较好,又没有在第一志愿报考高中的,都是如此一样的结论。
我只好将所有同学的照片揭了下来,留作同窗的纪念。
林西中学用心准备的两届(六七、六八届)高中精英,还没有等到高考的用场,文化大革命爆发了,
林西中学成为重灾区。
运动开始几乎是“反右”斗争的翻版,一些出身不好的知识分子在“四大”中成了众矢之的。
1968年10月,我们六八届高中毕业生最后离开了林西中学校园,上山下乡,奔赴农村这个大学校,接受的是贫下中农再教育,
“大学”的梦就这样成了泡影。
1972年,通过招工,我从统布中心小学(校长)直接调入林西中学任教,又回到了离去不久的母校。林西中学在修补千疮百孔中逐步地恢复了元气,
但文革的阴霾依然滞留着浊污,直到1977年正式恢复了高考,学校的教学秩序才趋于正常。
我在林西中学任教整十年,这十年间我就像是一块砖,除英语、化学之外,其他学科出现师资短缺,就把我搬了去。
我先后担任了语文组的副组长、政史地组组长、六七八年级组组长以及校团委副书记等小官职。
1978年定位高中地理教员,七八至八二年连续四年的高考地理成绩在全自治区列为榜首。
我创造的“地理要素和因素的分析法”教学得到昭乌达盟教研部门的认可并进行推广。
同时,在这一年,林西二中成立,林西中学改名为林西一中,并且被确定为盟、县两级重点中学。
1983年我被调到林西县委组织部,我永远不会忘记林西中学全体教师欢送我的场景。
在一个大教室中,用课桌拼成十多个餐桌,
大家自办酒席,
包括食堂大师傅、学校工勤人员、全校一百二十多名职工全部到场。
面对前无所有的欢送氛围,我有许多话难以倾诉言表,面对许多恩师和同仁,我哭了,因为那是一位孩子离开母亲的惜情别恋,因为“她”是我人生的母育所在。
现今,这座老牌学校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旧貌换新颜。
1993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布赫为林西一中题写校训:
“严谨、求是、团结、奋进”。
后来,学校克服了经济上的巨大压力,对软、硬件进行了大规模的投入。
此外,学校对旧教学楼进行了彻底翻修和维修,引资建了学生餐饮中心和学生公寓楼,改善了办公条件和学习条件。
无论学校的面貌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在我心里,林西中学依然是我心目中那个承载着整个青春甚至是青年时代的存在。
每每提起,心中总会泛起涟漪,成为生命中最温暖的回忆。
作者简介
白续贵:字叔愚。一九四八年二月二十七生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林西县。祖籍河北省玉田县。先后从事教育、乡镇企业管理、行政及党务工作,曾任昭乌达盟地理学会理事。琴棋书画皆能,诗文舞歌均好。
本文对原文进行了摘选
感谢林西中学提供照片
赤峰的“万里花香”,让席慕容彻底沉醉了
我的乌丹寻亲记
2019年度最唯美的大片儿:
达里诺尔之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轻触阅读原文
风瞬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